文化视点

文化视点

学校,非特色不可吗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20-11-23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        身处一个追寻个性化的时代,大多数学校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。然而,在一个个由兴趣各异、性格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学校里,个体的特色,与学校统一的特色之间难免存在着些许“违和”之处。
 
        知名校长李镇西就曾发出“要建一所‘没有特色’的学校”的声音。学校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“特色”? 

        近年来,中小学校为了能在各类创建活动中获得奖牌,都会全校动员,进行突击式运动,做资料台账、添专用设施设备、搞主题教育活动……忙得不亦乐乎。事实上,某些创建的确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,但更多的创建,似乎仍然停留在运动层面,创建结束,“涛声依旧”。而且,过多的创建活动,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,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了这些创建事务中,造成了“创建疲劳综合征”。 

        此外,各类校本课程层出不穷。丰富的校本课程,能给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。但是,由于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过多,导致学校平均使用力量,而辅导教师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也不够,更缺少长期深入持久的课程实施研究,造成很多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停留在一般水平,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社团。 

        就特色而言,学校的各种铜牌、学生的各种奖状都是外在的形式,各类校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才是内在的本质。特色唯有实现课程化、素质化乃至成为学校的文化,才是实至名归。然而,在市场经济大潮中,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的竞争观念迅速成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,特色发展、核心竞争力等概念进入教育领域,学校特色、特色学校的创建浪潮一浪高过一浪。教育本应有的闲适与从容,那种“散步式”的慢教育,那种没有功利的教育,甚至看似没有什么“实用”的教育,正日渐远离我们的视线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,我们的学校使出浑身解数,积极创造“看得见”、“摸得着”、“用得到”的教育。于是,教育的急功近利也就在所难免。据说,有一所学校的特色是“跳肚皮舞”,不管男生女生、喜欢不喜欢,一律都得学跳肚皮舞。每天早操时,上千名学生列队整齐,在音乐声中一齐扭动腰部,跳起肚皮舞,此景蔚为壮观。这样的场景让我们看得到的是整齐划一的“特色”,看不到的是学生的个性被抹杀。我不禁疑惑:我们是否患上了特色“强迫症”? 

        学校是否非特色不可? 

        静下心来细细思量,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,如果非要有特色,那么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“基础性”。基础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,就是要着力于基础知识、基本能力、基本习惯,保持对学习一如既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……基础性的教育就是要“低起点、严要求、小步走、不停步”,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件基础性的工作,这才是最让孩子受益的教育。
 
        学校要办出特色,那么这种“特色”应该是在学生心田植入成长的特别“基因”,成为学生的一种潜质,会随着成长的岁月而日益生长、日渐鲜明。就像一个从小浸润在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中的孩子,长大后自然就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。一个学生浸润在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中整整6年,应该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特色的印记。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,这种“特色”是可以带得走的,甚至是可以伴随一生的。比如,我们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,不是非得让孩子学到某项技能,而是让孩子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。就拿“轮滑”、“滑板”、“小自行车”等体育选修课程来说,并非每个孩子都擅长或者都喜欢这些体育课程,也并非每个孩子都具备这些运动技能,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,发现一种适合自己的、有利于身体健康的、终身喜爱的体育运动,并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,从而拥有强健的身体。当学生走出校门后,他带走的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,即保健智慧。
 
        怀特海曾说过,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,剩下的就是教育。如果我们的学校特色建设致力于此,那么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:人格化。在“特色化”时代,作为校长,应保持一种警醒的批判态度,这或许有点另类,但不无裨益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Copyright © 山东归真校园文化建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46869号-1
0531-88369377
微信二维码